按照中國古代的禮節(jié),父母去世后要為他們守喪三年。古人認為:孩子生下來三年之后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路,自己吃飯,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所以父母去世后子女也應(yīng)該為父母守喪三年。
可是還是有人對此有質(zhì)疑,認為守喪三年時間太長了,應(yīng)該縮短。孔子的學(xué)生宰我有一次就對老師提出這樣的疑問。
有一天,宰我來到孔子面前,說:“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孔子和顏悅色地問:“你有什么問題呢? ”
宰我回答說:“老師,我覺得守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如果三年不學(xué)習(xí)禮儀,禮儀一定會崩壞的;三年不學(xué)習(xí)音樂,音樂也一定會喪失的。而且舊糧吃完了,新糧又收成了,鉆燧接火的木頭也都改換了,為父母守喪,似乎一年的時間就已經(jīng)足夠了。”
孔子聽了很生氣:“你守喪一年后就吃著大米飯,穿著錦緞的衣服,你的心里能安寧嗎? ”
宰我還是固執(zhí)地回答:“我的心里能安寧。”
孔子語重心長地說:“既然你心里能安寧,那你就照你說的去做吧!君子在守孝期間,即使吃了好吃的東西也覺不出滋味,即使聽著美妙的音樂也得不到快樂,住在日常居住的地方總覺得心里不安,所以君子不會像你那樣做。你既然認為過這樣的生活心里很安寧,那你就照自己說的去做吧!”
等宰我出去后,孔子長長地嘆了口氣:“宰我真是沒有仁義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從父母的懷抱里脫離出來。為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公認的喪期,宰我對于他死后的父母是不是也有三年的愛心呢?”
國學(xué)夏令營的老師說這個故事出自《論語。陽貨篇》。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古人在父母親去世后要虔誠的守孝三年,在守喪期間還有很多嚴格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雖然只是形式,也是對父母親的懷念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