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親子溝通,更多的是聆聽孩子的心聲,讓他談出自己的感受和所遭遇的問題,再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是一個順延的過程,不能跳過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為了幫助爸爸媽媽更順利地開展育兒生活。
第一計:放低姿態(tài),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當我們高高在上時,自然會與孩子拉開一定的距離,溝通便無從談起。其實,孩子有他們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態(tài),蹲下來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對話,我們才會找到許多曾經不解的答案。
由此可見,溝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夠從孩子角度來想、來觀察、思考孩子這么做是為什么。當我們能夠更加理解孩子的時候,就不會再覺得他的舉動是無意義的,就能與他很好地溝通了。
第二計:建立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
唯有信任,才可能讓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交給你。其實寶寶年齡越小,親子之間的信任度越高,小寶寶看到爸爸媽媽總會伸出手讓爸爸媽媽抱,這便是對于信任最好的詮釋。然而,隨著寶寶日益長大,親子之間的信任度卻可能呈下降趨勢。改變這一現(xiàn)狀的最好方法便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尊重與關懷。父母要擴大與孩子的溝通范圍,除了學業(yè),更要關心孩子的快樂與煩惱。
第三計:尊重孩子,多給孩子選擇權
通常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擁有簡單的決定能力了。這時,爸爸媽媽要有責任有意識地進行“基礎教育”,讓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舉例來說,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兒園,先告訴他一些簡單的穿衣規(guī)則,什么場合穿什么樣的衣衫,然后再讓他自己決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選錯的衣服去幼兒園,爸爸媽媽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識到周圍人的眼光,得到“教訓”后,再教導孩子“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做決定”,這樣體驗式的學習能夠讓孩子成長得很快。
第四計:觀察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其興趣特長
如今的父母大多在職場上縱橫馳騁,卻相對減少了親子時光,但無論如何,作為父母還是應該當一個有心人,尤其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不該只注重物質的給予,更多的應該著重情感教育,態(tài)度才最重要。
第五計:與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從孩子的成長與情感需要出發(fā)考慮問題,與遷就、溺愛不同。當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基礎的,而不是靠威嚴來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對待孩子,使孩子樂于與父母玩耍、游戲,又要建立起父母應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親子溝通的過程來說,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長輩。始終要記得,我們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還是要讓他了解我們家長的角色。爸爸媽媽應該在世俗的成功與快樂間找一個最好的平衡點,從某種程度上,孩子的未來是父母的選擇。
生命樹夏令營建議不妨通過孩子的繪本讀物來了解孩子的世界,還可以通過bed time story或晚安吻、擁抱等肢體接觸來建立親密溝通,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親子關系,也可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性格。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也常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這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堅持固有的原則,盡量不要讓孩子覺得哭鬧可以達到目的,同時又要給予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你是理解他的,等孩子發(fā)泄完不良情緒后,再做進一步溝通,告訴他對與錯,這時效果會很好。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表揚孩子也需具備技巧
閱讀下一篇:孩子的病態(tài)心理別忽視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