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切地說
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公婆,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跟感恩。俗話說“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jīng)驗總是值得去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了還要來幫著去帶孩子,需要感激。
清華大學夏令營想給老人提建議,晚輩不妨先去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是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輕描淡寫地去談事情。老人往往是不好意思反駁的,覺得這些小事兒跟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么,很容易接受與改變。
2.有重點地說
朋友跟我抱怨說,女兒病了,請老媽來幫忙。早上跟老媽囑咐得是周到詳細,幾點吃藥、幾點喝果汁、幾點吃午飯……可晚上去回家一看,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果汁還剩了半瓶。我告訴他,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
清華腦力特訓營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比如一天三次吃藥,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
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你小時候就是這么被我拉扯大的。”
此時,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小區(qū)里其他家長的育兒經(jīng)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權威”。究竟老人信哪一套,因人而異,還是看性格。
4.在適當場合說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y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臺,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zhí)。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
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