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齡段孩子心智還沒成熟能理解高尚品德或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感(就更別提對社會責任了,很多孩子可都會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呢?。?,他們也還不能完成復雜家務或遵守一定的時間表。但是孩子也想與父母一樣看起來忙忙碌碌,當個重要人物。所以,當你在家里忙碌,而你孩子總是跟在旁邊礙手礙腳的時候,你要從好方面去理解他。孩子這種欲望會為今后的行為奠定基礎,讓他將來會成為富有責任感的人。好習慣夏令營>>>
選擇適合孩子年齡的事給孩子做。
讓年齡尚小孩子做太難的事,只會讓他受到打擊與挫折。例如,如果你跟他說“把你房間打掃干凈”,孩子就會被嚇得喪失勇氣,這樣的任務對大人來說都是很費事的。但是,像“把鞋放進鞋柜里”這樣的事,就是孩子可完成的。你會驚訝地發(fā)現,通過完成這樣簡單家務,孩子能獲得那么多自豪感和自立感。
讓孩子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
別擔心孩子太小,這么大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先干活再玩”的道理了。當你說“我想帶你去公園玩,但是首先咱們得把碗洗干凈。”時,孩子就能明白。在這種時候,你要態(tài)度和藹、實事求是,承認你自己也喜歡玩,這樣孩子就知道你不是在霸道地發(fā)號施令,而只是希望他先做完該做的事。
言傳身教。
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感的最好(也可能是最難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比如:你應該把車鑰匙放在固定的地方,而不是隨便往客廳桌子上一扔;你要把雜志整理好,而不是亂攤在沙發(fā)上。
當你給孩子布置簡單的小任務時,你應該為孩子示范(每天重復,至少持續(xù)一段時間)。要是你只說“擺好餐具”,很難讓孩子明白應該怎么做,所以,你應該同時示范“看我,要這樣在每個座位前面放個碗,然后擺好筷子。你想幫我一起擺嗎?”,假如你用了好長時間為孩子示范某件事,可是他還沒學會,很可能說明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太難了。
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果你盡早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就會更容易。比如,你可以教孩子把臟衣服放到固定的籃子(或其他制定位置)里,每次洗完澡以后,把浴盆內的玩具收好等等。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家務活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大人心血來潮的偶然念頭。
把勞動變成游戲。
聽說過谷倉派對的故事嗎?全村人都來幫主人家蓋谷倉,然后主人家招待大家歡宴聚會。這說明,當勞動工作既有趣又熱鬧時,我們都會干得更起勁。同樣,你的孩子也喜歡和你在一起做事情,他不會覺得把衣服從洗衣機里取出來是家務勞動,而是覺得把潮濕的衣服一件件拽出來,再堆到盆里很好玩。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邊跟著音樂跳舞,一邊擦家具,或者比賽看誰裝的積木多。
給孩子練習的機會。
為了節(jié)省時間,你多半寧愿自己把孩子的餐具收拾到廚房里。不過,你一定要盡量遏制這種沖動。你要多關注孩子努力練習的過程,而不只是注重結果。孩子也許還不太會干活,但如果你因此而批評他或干脆代勞,只會打擊孩子幫忙做家務的積極性。
你要不斷提醒自己:熟能生巧,這一點對大人對孩子都是一樣的。盡量用鼓勵的語氣給孩子指導:“你剛才把盤子摞在一起很好。不過,我覺得應該把臟盤子放到廚房去,而不是留在桌子上。”
用肯定的方式提要求。
你不需要給孩子不斷下最后通牒(“要是你不……,你就不能……”),而是應該說“你先干完你應該干的活兒, 然后就可以去干你想干的事兒了。”要是孩子說:“我想到樓下去玩兒。”你可以這樣回答:“你先把拼圖收好, 然后就可以到外面去玩兒了。”
如果你對孩子說“要是你把玩具收好,我就給你吃零食。”,你實際上是在收買他,而這些事本來就是他該做的。所以,如果你這樣做,孩子就有可能決定不吃零食,也不收拾玩具。
寬容孩子偶爾表現不好。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家里弄亂,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過,要是你讓孩子認識到家里有一定的規(guī)矩,情況就會好一些。
所以,如果孩子今天忘了規(guī)矩,表現得一反常態(tài),你應該盡量不要表現出生氣或失望,而是要平靜地對孩子說:“記得嗎?你每次玩完之后,都會把玩具卡車裝回盒子里的。”好習慣夏令營>>>
閱讀上一篇:孩子變笨的三大原因
閱讀下一篇:智新超越教育夏令營亮點在哪